走進(jìn)寧晉WALK INTO NINGJIN
河北寧晉為楊姓起源地
時間:2018-07-26 16:51:05來源:
楊姓,起源于楊地,河北省寧晉縣古稱楊地,舊稱楊氏邑、楊氏縣、廮遙縣、廮陶縣等,是文獻(xiàn)記載最古老的城池之一。
從“楊紆” 看寧晉楊城的歷史記載
寧晉楊城,是中國歷史上現(xiàn)有文獻(xiàn)記載的最古老的一座城池。《周禮·夏官·職方氏》:“河內(nèi)曰冀州,其山鎮(zhèn)曰霍山,其澤藪曰楊紆?!贬B道元在《水經(jīng)注》中考證:“楊紆,大陸澤地。古有楊城,澤流迂回城下,因曰楊紆。”可見,楊紆即是因楊城而得名。
楊城,以臨水,草木豐茂,多楊柳,地因名之為“楊”。堯舜時期,寧晉就是一個渠溝迂回、楊柳成行的地方,有“楊地”之美稱。翁振軍主編,《邢臺地名志》,河北科學(xué)技術(shù)出版社,1989年4月第一版58頁:“寧晉縣歷史悠久,遠(yuǎn)在上古時期就稱楊地,周稱楊紆,春秋為楊氏邑。漢置楊氏縣,治今縣城,又于縣南置廮陶縣,同屬巨鹿郡。”
伯僑自晉歸周,封于楊城
關(guān)于“楊”這一姓的由來,根據(jù)《史記·晉世家》記載,周武王去世時,周成王年幼,由周公旦輔政。有一次成王與幼弟叔虞一起玩耍,他把一片桐葉剪成珪形對弟弟說:“喏,我就拿這個封你吧!”后來周公責(zé)以天子無戲言,就將叔虞封于唐。叔虞之子燮為晉侯,燮之子伯僑又被封于“楊”這個地方,因此伯僑的后裔遂以楊為氏。經(jīng)過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的社會大動亂以后,秦始皇消滅六國,統(tǒng)一了天下,姓與氏之間的差別漸漸消失,伯僑也就成為楊姓的得姓始祖了。
伯僑為楊姓始祖,歷代都有論述,陜西華陰出土的北魏碑文云:“長源浩浩,遠(yuǎn)書攸攸。起自唐叔,發(fā)系隆周。伯僑分晉,是曰楊侯?!碧菩谫n楊國忠之父的《楊珣碑》云:“叔虞剪圭自周封,伯僑食采受邑君,楊氏族之先也?!薄斗辈龡钍献谧V》記載:“按楊氏出武王第三子唐叔虞,生晉侯燮,生伯僑,自晉歸周,封為楊侯,而食采于楊,后因氏焉?!笨滴跄觊g《皖桐禮讓楊氏宗譜》重修譜序中說:“吾楊著姓自周唐叔伯僑之裔,自晉歸周,封為楊侯賜姓,受氏二千余載。緣七雄吞并,世統(tǒng)中隕,祖龍一炬,譜牒無存。溯厥本源,遺周秦而自漢始者,傳所信也?!?/span>
明隆慶《趙州志》寧晉縣分志:“寧晉即《舜典》納于大麓處,周職方云:楊紆,伯僑自晉歸周,封于楊,即此。春秋為楊氏邑,西漢置楊氏縣,兼置廮陶?!薄皩帟x,本春秋楊氏邑。即周職方氏所載藪曰楊紆者?!?/span>
欽定四庫全書,明,凌迪知撰《萬姓統(tǒng)譜》卷四十一:“楊,唐叔虞之后,伯僑自晉歸周,封楊侯,食于楊,因氏?!薄渡轿魍ㄖ尽肪硪话倨呤骸爸彪`通志:周《職方》‘楊紆伯橋自晉歸周,封于楊’,今寧晉縣是。”
寧晉境內(nèi)最早的置縣——楊氏縣
寧晉縣,《太平寰宇記》有“春秋時晉楊氏邑”的記載。屬晉國地。關(guān)于“邑”的概念為:諸侯子弟封邑,卿大夫食邑和采邑,敕封之地也。春秋時期,楊城是十二諸侯之一晉文侯的屬邑“楊氏邑”,后來晉平公把他封給大夫叔向,叔向便“以邑為氏”,稱兒子叫楊伯石。據(jù)我國最早的史學(xué)名著《左傳》記載,《左傳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晉韓宣子卒,魏獻(xiàn)子為政,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,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?!边@是寧晉縣境內(nèi)最早的置縣——“楊氏邑”的由來。
春秋末,晉國私家勢力逐漸壯大,并不斷對羊舌、祁等舊貴族發(fā)起進(jìn)攻。公元前514年,新興勢力滅羊舌氏,將其采邑分為楊氏、平陽、銅鞮三縣,以僚安為楊氏縣大夫。明傅遜撰《春秋左傳屬事》卷十二: “銅鞮,今沁州,有銅鞮城。平陽,今臨汾縣,楊氏今北直寧晉縣。三縣皆羊舌氏田?!?/span>
明代蔡叆在《新建百尺溝村小學(xué)記》中說:“水經(jīng)云:太白渠東入洨河,分為二水,枝津右出,東南流,謂之百尺溝,俗云百尺口,聲傳訛也。在楊氏東,楊,寧晉之古邑名。”明代李登云撰《洨濱蔡子重修廟學(xué)記》:“惟茲寧晉,在周為晉之楊氏,實(shí)羊舍氏之邑也?!笨滴跏四辍秾帟x縣志》卷四《名宦志》:“僚安,晉人,春秋時,晉分羊舍氏之邑,以僚安為邑大夫,故《左傳》楊氏大夫之賢也,以僚安為稱首?!薄吨彪`趙州志》卷末:“武二世孫陽,是為簡子。簡子在位以法誅公族羊舍氏,奪其邑,以僚安為楊氏大夫(即今寧晉之地)?!?/span>
寧晉楊城的歷史沿革
寧晉縣的古楊城,春秋時屬晉國地。戰(zhàn)國時,屬趙國之域。秦代,“廢分封,設(shè)郡縣”,全國分三十六郡,楊氏邑屬巨鹿郡。
1949年12月,秦始皇陵考古隊(duì)在臨潼縣趙背戶村發(fā)掘修建始皇陵的秦代工人墓地,發(fā)現(xiàn)了18件刻在殘瓦上的志墓文字。其中有“楊民居貲大(教);(楊)民居貲公士富;楊民居貲武德公士契必……”楊,即楊氏,今河北寧晉。
西漢,高祖十一年(前196年)于楊氏城邑置楊氏縣(治今城關(guān)),楊氏城南14.5公里處置廮陶縣,公元9年,王莽新政,楊氏改稱功陸?!端?jīng)注》:“又東徑敬武縣故城北。按《地理志》,巨鹿之屬縣也。漢元帝封女敬武公主為湯沐邑。闞駰《十三州記》曰:楊氏縣北四十里有敬武亭,故縣也。”
東漢時,復(fù)將楊氏縣、廮陶縣歸屬冀州刺史部巨鹿郡,郡治廮陶。建安十七年(212年),廮陶縣更隸冀州魏郡。
三國魏時,楊氏、廮陶兩縣仍屬冀州巨鹿郡。黃初七年(226年),廢郡封國。太和六年(232年)國徙為郡,郡治廮陶。
晉代,泰始元年(265年),晉武帝司馬炎“封諸王以郡為國”。咸寧六年(280年),西晉統(tǒng)一天下,分全國為十九州,楊氏縣、廮陶縣屬冀州。太康年間,楊氏并入廮陶縣,為冀州巨鹿國治。
北魏時廮陶縣屬定州北巨鹿郡。永安二年(529年)州縣“析置合并”,于楊氏舊址置廮遙縣,縣治楊氏舊城(即今城關(guān))。屬殷州南巨鹿郡。
寧晉楊城的古籍記載
隋代,據(jù)明隆慶《趙州志》和康熙《寧晉縣志》記載說:楊城,在今城舊址,曾出土隋代大業(yè)年間墓志曰:楊城南有曹村,魏孝昌年間碑石也是這樣記載的,楊城應(yīng)是在古楊國之故域。
《舊唐書》:寧晉,漢楊氏縣,屬巨鹿郡。今治即楊氏城也。后改為廮陶,元魏改為廮遙,隋復(fù)為陶。巨鹿郡永安二年分定州巨鹿置,治舊楊城。按“舊楊城”即楊氏縣也。元和志卷一七趙州:寧晉縣本春秋時晉楊氏邑,漢以為縣,屬巨鹿郡,晉省。按“楊”下當(dāng)有“氏”字,下廮遙縣注“治楊城”同?;虍?dāng)時習(xí)稱省“氏”字。
《地形志》二上第五:治舊楊城溫校:按“舊楊城”即楊氏縣也。元和志卷一七趙州:寧晉縣本春秋時晉楊氏邑,漢以為縣,屬巨鹿郡,晉省。按“楊”下當(dāng)有“氏”字,下廮遙縣注“治楊城”同?;虍?dāng)時習(xí)稱省“氏”字。
唐李吉甫撰《元和郡縣圖志》:“寧晉縣,西北至州四十三里。本春秋時晉楊氏邑,漢以為廮陶縣,屬巨鹿郡。晉省。后魏于此置廮遙縣,屬南巨鹿郡。隋開皇六年,改為廮陶,復(fù)漢舊名。大業(yè)二年改屬趙州。天寶元年改為寧晉?!?/span>
《名山藏》卷二十八《輿地記》:“州東四十里曰寧晉縣,唐名。春秋晉楊氏邑,漢楊氏縣,河曰葫蘆,凡綿里十八。”
明嘉靖十四年(1535年)蔡靉撰《新建清源妙道真君神廟記》:“寧晉東月城內(nèi)有臺高二丈,廣數(shù)畝,蓋因楊氏廢城增益成之?!?/span>
《讀史方輿紀(jì)要》卷十四《北直》五寧晉縣條:“寧晉縣。楊氏廢縣即今治。《周禮·職方》冀州,藪曰楊紆。《水經(jīng)注》:楊紆,即大陸澤。漢置楊氏縣治焉。晉廢。后魏永安二年,分廮陶置廮遙縣,治故楊城,仍為巨鹿郡治。隋初郡廢。開皇六年,改遙為陶。唐天寶初,又為寧晉縣治?!薄啊冻且乜肌罚簩帟x縣,即古楊氏城。城周十里有奇?!?/span>
整理:李蘇現(xiàn)
審定:方志辦